2022年2月寒潮襲港之際,中山紀念公園的16座白色氣膜實驗室正吞吐着每日30萬份核酸檢測樣本。華昇診斷中心董事長胡定旭坦言:「這不是臨時抗疫設施,是未來十年精準醫療的神經中樞。」
當全港檢測能力因第五波疫情崩潰時,這位前醫管局掌舵人以「跨境技術整合」打破僵局:引進華大基因火眼系統,結合三合一混樣技術將單次檢測成本壓至240港元。240萬人次的全民檢測數據,此刻正透過AI算法轉化為預測大腸癌風險的黃金礦脈——這條從「防疫基建」到「數據引擎」的蛻變之路,標誌著香港醫療資本化的關鍵躍遷。
我們可利用香港與國際掛勾的關係,發揮優秀人才的才能及科研成果,可為香港製造一個新的產業!
華昇診斷中心董事長 胡定旭
槓桿解鎖:30萬檢測量的資本密碼
胡定旭的戰略棋局始於一場精準的技術嫁接術。面對2022年初全港僅2000份的日檢測量缺口,華昇團隊在48小時內完成氣膜實驗室部署,關鍵在於引入內地成熟的「高通量自動化檢測線」與「人流物流分級管理模型」。這種「香港需求+內地技術+國際認證」的三元結構,不僅創造單日檢測量暴增150倍的奇蹟,更成為後來新加坡Archerfish Precision Diagnostics構建東南亞傳染病監測網的藍本。
「檢測數據是比檢測服務更具穿透力的資產。」胡定旭在標註着大灣區地圖的會議室白板前解釋。華昇累積的160萬份檢測數據,正透過深度學習重構醫療價值鏈。當香港綜合腫瘤中心採用其訓練的AI模型後,大腸癌早期檢出率驟升40%。這驗證了胡定旭的核心斷言:公衛危機中淬煉的基建能力,實則是開啟基因經濟的資本轉換器。

生態進化:1億人口的數據煉金術
面對「香港僅700萬人口能否撐起生態系」的質疑,胡定旭的鋼筆重重圈住「粵港澳大灣區」字樣:「這裡近億人口的臨床數據,是亞洲最大的未開發資產。」華昇正推動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》突破生物樣本跨境壁壘,劍指44%醫療機構遭遇的「數據孤島」痛點。效法德國PM International借盧森堡基地貫通申根區的經驗,胡定旭將香港定位為中國NMPA與東盟藥監機構的政策轉譯樞紐——這步棋將釋放千億級基因數據的資本潛能。
抗疫時期培訓的400名檢測技術員,被胡定旭轉化為精準醫療產業的種子部隊。通過與VTC(職業訓練局)合建人才工場,華昇將抗疫人力資本轉化為數據時代的技術勞動力。「當淡馬錫考察我們的mNGS技術時,真正打動他們的不是單次血檢300種病原體的能力,而是符合歐盟IVDR標準的數據治理體系。」胡定旭撫過智能手環實時健康監測界面,預告動態數據閉環將成為下個估值爆點。

破壁邏輯:從基建設施到資本生態
當記者追問精準醫療的終局形態,胡定旭手機上跳動的可穿戴設備數據給出答案:「未來的醫療資本引擎,必須整合靜態基因圖譜與動態生理指標。」華昇開發的mNGS技術正實現這種疊加效應——通過單次採血完成數百種病原體篩查,效率較傳統技術躍升300%。這套系統已吸引多家主權基金評估,其商業模式本質是將火眼實驗室的抗疫基礎設施,重構為動態健康數據的資本反哺系統。
胡定旭的終極野心凝結在辦公室牆上的大灣區戰略地圖:從香港輻射的8座分子診斷中心,將串聯成亞洲最大的精準醫療數據網絡。「每座實驗室都是數據節點,每次檢測都是資本積累。」當他指尖劃過珠江口東西兩岸,維港的資本浪潮似乎正湧向醫療革命的深水區。在這場由抗疫基建引發的基因資本變革中,胡定旭以破壁者之姿,實踐了華昇「將企業家歷程轉化為可復制資本路徑」的核心使命——這恰是對貴媒體戰略敘事哲學的生動詮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