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由一間燒味快餐店發展至十幾個品牌,這是核心秘訣。」太興集團董事總經理陳家強在專訪中點出集團競爭本質(影片字幕)。1989年由創辦人陳永安(陳家強父親)創立首家西灣河燒味茶餐廳,如今成為橫跨香港、內地、澳門,坐擁12個品牌、210間餐廳的上市餐飲集團(06811.HK)。當餐飲業陷入同質化競爭,太興以「品牌矩陣+中央廚房+數位生態」三角模型,將地域飲食文化轉化為可複製的資本增長路徑。
我們從一間燒味快餐店發展至十幾個品牌,這是核心秘訣。
太興集團董事總經理 陳家強
多品牌策略:風險分散的資本護城河
陳家強深諳「不將雞蛋置於同籃」的經營哲學。集團主力品牌精準錨定分眾市場:
- 旗艦品牌「太興」 主打家庭客群(人均80-110港元),2024年上半年收益6.05億港元(佔集團總收益37.5%)(P.35)
- 「敏華冰廳」 鎖定年輕族群(人均55-65港元),收益4.39億港元(佔27.2%),穩居第二大收入來源(P.35)
- 「亞參雞飯」 切入東南亞風味賽道,收益1.18億港元(P.36)
併購加速規模化
2016年收購「文華冰廳」重塑為「敏華冰廳」,驗證併購整合效益——該品牌八年內躍居收入第二支柱。香港與東莞合計42萬平方呎的自建食品廠房,成為支撐邊際利潤的核心動能:標準化生產醃製肉類與冷凍食品,抵銷食材成本波動影響,使集團毛利率長期穩守73.7%(2023年同期:73.5%),遠超行業均值。
後疫情雙軌轉型:實體精簡化 × 數位生態鏈
「食客變懶惰了,外賣需求已成常態。」陳家強直指消費習慣的結構性轉變。面對產業變局,集團啟動雙軌策略:
實體資產戰略重配
在中國內地,主力品牌「太興餐廳」門店從2019年58間精簡至2024年僅存6間,聚焦華南高消費力城市;香港則將店舖面積縮減30%,進駐商場美食區優化空間效率。此舉反映「坪效優先」的資本邏輯——2024年上半年港澳市場收入逆勢增長9.0%至14.31億港元,印證策略有效性。
自建數位生態鞏固現金流
當第三方外賣平台抽成侵蝕利潤,太興選擇自主掌握流量命脈。內地早於疫情期間推出「泛飯生活」小程序整合線上點餐;香港開發集團級CRM平台「太興小火伴」,串聯多品牌會員數據。數位轉型直接推升外賣收益佔比——從疫情前12%躍升至35%,未來目標突破50%,逐步降低實體店人流依賴。
ESG即生產力:從廚房革新到供應鏈韌性
「十幾年前廚房冇冷氣,員工職業傷患率高,我哋從嗰時就投入自動化設備。」陳家強將人力資本視為永續經營根基(影片字幕)。集團引入炒鑊機、煲湯機等設備,減少肌肉勞損;同步開辦培訓課程儲備管理人才,強化營運韌性。
供應鏈管理更暗藏成本管控智慧。優先採購MSC認證永續海產,要求供應商符合低碳標準。此舉不僅回應ESG趨勢,更在2023年降低7.5%能源消耗密度,抵銷234,000千克碳排放。當全球通脹推升食材價格,集團透過東莞食品廠房規模化生產,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仍保持73.7%,展現綠色供應鏈的經濟效益。
資本市場新航圖:輕資產輸出與區域整合
面對香港成本攀升與內地消費降級,陳家強提出兩大突圍路徑:
輕資產授權管理系統輸出
將「敏華冰廳」「亞參雞飯」等成熟品牌,以特許經營模式擴張至東南亞。借鏡2024年與越南企業合作經驗——透過品牌授權與數位系統輸出,開拓年增長率25.8%的東南亞餐飲服務市場,以最小資本開拓增量空間。
區域型餐飲併購整合
鎖定年收益1-2億港元的潛力標的(如台灣火鍋品牌或日本拉麵連鎖)。憑藉中央廚房與數位平台優勢,可快速整合收購品牌,複製「錦麗」越南粉收購後8店擴張的成功路徑。此舉不僅加速市場滲透,更能透過採購協同效應壓低食材成本,強化定價競爭力。
結語:穿越週期的系統化資本模型
從燒味攤到市值38億港元的上市公司,太興集團驗證了餐飲業資本化的核心真理:與其追逐短期風口,不如建構「動態品牌組合+供應鏈控制力+數位現金流」的抗風險架構。當被問及如何應對消費者口味變遷,陳家強給出關鍵註解:「每個時代都在變,但標準化生產與靈活品牌策略永不褪流行。」
引用資料來源:太集集團 2024年中期報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