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當黑石集團執行長Larry Fink直言『氣候風險即是投資風險』,資本流動的邏輯已徹底改寫。」商界環保協會主席歐嘉榮(Kevin O’Brien)開宗明義指出。隨著國際機構投資者將ESG表現納入融資門檻,企業取得資金的關鍵從財務報表擴展至碳數據——香港交易所強制披露要求與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(ISSB)框架,正使碳排放量成為可比對的「硬通貨」。據統計,2025年全球ESG投資規模將突破50萬億美元,較2022年激增70%,這場資本遷徙背後,是企業價值評判標準的典範轉移。
Capital won’t be made available to businesses that don’t consider the sustainability angle.
KEVIN O’BRIEN (Chairman of BEC Board)
數據基建:從被動合規到主動資產
面對企業常陷入「不知從何收集ESG數據」的困境,歐嘉榮提出破局關鍵:國際標準化框架與數位化治理雙軌並進。科學基礎減量目標(SBTi)與全球報告倡議組織(GRI)標準,為數據建立共通語言,例如企業透過追蹤供應鏈鋼材碳含量,將傳統成本中心轉化為綠色融資議價憑證。
香港按揭證券公司近期發行238億港元社會責任債券創亞太紀錄,其成功關鍵在於精準量化舊區改造項目的建築廢料再利用率(98%)與社區就業創造數,證明數據顆粒度決定資本吸引力。歐嘉榮強調:「即時監測技術破解漂綠質疑,靜態報告時代已終結。」
風險定價:ESG重構產業競爭版圖
逆全球化浪潮下,ESG成為企業突圍的戰略盾牌。歐嘉榮以汽車業為例:豐田因過度保守的氫能技術路線,市值遭押注電動車的特斯拉超越;比亞迪則憑電池回收技術建立閉環生態,吸引巴菲特大舉增持——「技術路線選擇的背後,是ESG框架下的轉型風險定價」。
此趨勢在建築業更具體現。當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迫使出口商重新核算產品碳成本,企業需掌握兩大槓桿:以數位工具強化數據可信度避免淪為國際標準被動接受者;將減碳歷程轉化為溢價敘事,如中國央企透過50頁以上詳盡ESG報告,使ESG評級A級比例達民企六倍。
亞洲突圍:打造ESG賦能新生態
「氣候問題無國界,但ESG數據主權有國界。」歐嘉榮指出香港可發揮三大獨特優勢:離岸金融中心地位推動大灣區碳數據跨境認證;日本ESG產業協會與中國開發區協會簽署戰略合作,顯示亞洲ESG標準話語權爭奪戰已開打;而螞蟻集團「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一體創造」模式,更證明ESG可驅動消費市場溢價。
企業需從三維度升級戰略敘事:風險對沖(如將廢棄貨櫃改造節水設施降低社區爭議)、價值創造(提升品牌溢價)、生態賦能(設ESG主題基金吸引社會資本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