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化與 ESG 理念日益深化的今天,資本市場的評判標準正悄然改變。過往單一聚焦企業盈利能力的投資邏輯,逐漸讓位於對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重考量。中國首家善投資機構羲融善道及其創辦人兼董事長李承嶧(Ray Li),以「善經濟」理念為核心,正在探索一條讓兩者共生共榮的投資新路徑 —— 這不僅是對企業價值的重新定義,更暗藏著資本長期增值的密碼。
若企業在治理層面『不善』,損害了員工、股東、客戶、供應商,甚至社會與環境,最終會陷入真正的『經營不善』。
善投資機構羲融善道創辦人兼董事長 李承嶧(Ray Li)
善經濟:商業與社會價值的底層共識
「善經濟是我們對社會發展及商業發展趨勢的底層認知。」李承嶧在受訪時強調,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必然要求共贏與合作,而企業經營的「善」,核心在於兼顧所有利益相關方的權益。
他進一步解釋:「若企業在治理層面『不善』,損害了員工、股東、客戶、供應商,甚至社會與環境,最終會陷入真正的『經營不善』。」這種理念的背後,是對經濟發展階段的深刻洞察 —— 當全球人均 GDP 超過 1 萬美元後,社會將更注重公益、慈善等社會價值。
2019 年中國人均 GDP 突破 1 萬美元大關後,這一趨勢已然顯現。據中國社會科學院《慈善藍皮書:中國慈善發展報告(2022)》顯示,2021 年全國慈善信托備案數較 2020 年增長 13.9%;福布斯中國慈善榜前 100 名慈善家的捐贈總額達 245.14 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 36.87%。「將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融合,已成所有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。」李承嶧說。
善投資:早期植入社會價值的戰略佈局
羲融善道自 2020 年成立以來,便以「善投資」為核心,專注於為早期初創企業植入社會價值基因。「就像教育小孩子,企業在成長期最易接受可持續理念,根基穩固才能行穩致遠。」李承嶧以教育為喻,解釋其投資邏輯。
這種投資並非簡單的資金注入,而是伴隨 ESG 規範與社會價值開發的全過程。羲融善道已投資多個領域的初創企業,包括教育出版(雲梯科技、書裡有品)、科技(普渡科技、智谷天廚)及心理健康(心島日記、棗孖科技)等。但獲得投資的前提,是通過其社會價值委員會的嚴格審核。
「委員會會評判企業的商業屬性、創辦人的個人道德,以及對善經濟理念的認同與理解程度。」李承嶧強調,「只有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同時滿足,我們才會投資。」
Ray Li 指出羲融善道以「善投資」為核心,專注於為早期初創企業植入社會價值基因。
生態賦能:專家網絡的雙重價值釋放
被投企業獲得的不僅是資金,更有來自社會家職委員會專家庫的深度支持。這一專家庫匯集政府、企業、高校及社會組織的跨界人才,能在市場拓展、技術升級、品牌提升、風險控制等領域提供建議,幫助企業提高運營效率。
「這些專家不是簡單的顧問,而是與企業共同創造價值的伙伴。」李承嶧表示,這種生態賦能機制,讓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融合有了具體落地的路徑 —— 通過專家指導,企業既能強化社會屬性,又能提升商業競爭力。
三年規劃:從企業影響到行業機制的輻射
展望未來 3 至 5 年,李承嶧的戰略目標清晰而務實。短期而言,是通過被投企業的成長,放大善經濟的影響力。「當這些早期企業發展壯大,成為行業先鋒,他們的社會影響力會帶動更多企業認同善經濟理念。」
長遠來看,作為母基金(FOF),羲融善道計劃推動更多投資機構建立自身的社會價值開發與 ESG 評判機制。「我們希望影響創投機構和其他投資者,讓他們也開始落地相關機制。」李承嶧說,這既是對善經濟理念的傳播,也是為資本市場構建更可持續的價值評判體系。
在李承嶧看來,善經濟的本質不是對商業價值的否定,而是讓資本回歸創造社會整體價值的初心。當越來越多企業認識到「社會價值能驅動商業價值」,資本的流向與增值邏輯,必將迎來更深層次的重塑
結語:善經濟的資本啟示 —— 價值共生的必然之路
從早期企業的理念植入到投資生態的機制重塑,李承嶧與羲融善道的實踐,正在揭示一個資本市場的新共識:社會價值從來不是商業回報的對立面,而是長期增長的根基。當「善」不再是道德修辭,而轉化為可落地的治理邏輯、可量化的發展動能,企業與資本便能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,織就更堅韌的社會共生網絡。
正如李承嶧所言,善經濟的傳播不僅是理念的輻射,更是讓每個市場參與者明白:那些兼顧社會責任與商業效率的企業,那些願意將價值共生寫入基因的投資,最終會在時代浪潮中,成為資本長河中更穩健的航船。這或許正是善經濟留給行業的終極啟示 —— 資本的意義,從來不止於數字增長,更在於與社會共進的長遠共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