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傳統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,女性企業家正以獨特的戰略視野重塑行業格局。萬暉五金行政總裁伍紅紅從父輩手中接過這家近 40 年歷史的企業後,不僅帶領團隊完成從「大規模生產」到「數據驅動」的跨越,更以「無人車間」與柔性製造為核心,為傳統工業注入資本增值的新動能。作為亞洲鎖具領域少數的女性掌舵人,她的轉型路徑既體現了製造業的升級邏輯,更展現了女性領導者在產業與資本融合中的獨特價值。
市場變局中的女性洞察:從「大單生產」到「柔性定制」
全球製造業的個性化浪潮中,伍紅紅憑藉對細節的敏銳捕捉,率先察覺訂單形態的深層變革。她回憶:「五年前,我們每月約 100 張訂單,常見十萬隻相同產品;如今每月 200 張訂單,每張訂單的款式與規格多達 20 種。」
這種變化背後,是消費者需求的精細化與市場競爭的升級。伍紅紅並未將其視為挑戰,反而認為是企業轉型的契機:「女性管理者或許更擅長從複雜數據中發現規律 —— 這些碎片化訂單積累的數據,正是理解客戶的關鍵。」以三個月生產周期計算,龐大的數據量能精準反映客戶偏好,比如不同地區的季節性需求差異,為後續決策提供堅實依據。
萬暉建立數據庫,加強客戶服務並用於研發設計,向市場提供更多樣的產品; 亦可從中得知需要提供什麼資源,增加生產彈性。
數據驅動的資源協調:女性領導的「柔性管理」優勢
面對訂單數量翻倍與規格多樣化的雙重壓力,伍紅紅帶領團隊建立了獨特的數據整合體系。通過優先處理關鍵生產環節,萬暉不僅縮短了交貨期,更讓供應鏈上下游形成高效協同。
「數據讓客戶與供應商都能清晰掌握需求,這正是柔性生產的核心 —— 既保持靈活性,又確保效率。」伍紅紅強調,女性在資源協調上的敏感度,讓企業能在複雜訂單中找到平衡點:一方面通過數據庫指導研發,推出更多樣化產品;另一方面讓供應商即時響應需求,大幅提升生產彈性。這種精細化管理模式,成為企業對抗市場波動的「穩定器」。
鎖頭是精密的儀器,更是安全的象徵,因此一把鎖需要達到多種規格,方可贏得客戶及消費者的信任。
萬暉五金行政總裁 伍紅紅
智能升級的「平衡術」:無人車間背後的長遠投資眼光
在推動智能化升級時,伍紅紅展現了穩健與激進並存的決策風格。她透露,公司正加速投資自動化設備,目標今年內建成「無人車間」:「從人手密集到全自動化,不是簡單的設備替換,而是生產思維的徹底革新。」
這一戰略背後,是她對製造業未來的深刻判斷:「女性管理者可能更傾向於『長遠投資』—— 無人車間不僅降低人為出錯,更能積累高質量數據,這些都是企業的隱形資產,長期看將顯著提升估值。」與此同時,數字化系統的建設同步推進,客戶可 24 小時在線追蹤訂單,供應商協同效率大幅提升,這些都成為企業在資本市場的「加分項」。
伍紅紅強調:「萬暉憑藉多年累積下來的生產效能,能夠生成如此龐大的數據量,加以整合分析,夠透過數據反映客戶在購買產品時的特質和要求。」
從合規到文化:構建 ESG 教育社群的長期價值
在陳易賢看來,ESG 的終極價值遠不止於報告。「香港 ESG 雖然係好多人睇,但係其實教育或者文化嘅程度,我都覺得好唔夠」,對比歐洲「對 ESG 或者 sustainability 嘅 culture 同教育都非常之好」,他認為香港需要「將呢件事真係唔係純粹係一個 reporting 嘅 stuff」。
THINK ESG 的應對之策是構建 ESG 社群與教育體系。通過與 NGO、大學及教育機構合作,合辦針對上市公司及中小企管理層的高管培訓課程,內容涵蓋報告編製與戰略規劃,旨在「令到 ESG 係會同整個社會一齊可持續咁發展」。
這種長期主義的佈局,實際上是在培育更大的市場生態。當企業管理層真正理解 ESG 對品牌價值、客戶認同及資本認可的深層影響,其需求將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戰略規劃 —— 而這正是 THINK ESG 希望佔據的價值高地。
信任生態構建與未來佈局:以「關係經營」開啟資本新航道
在產品研發與客戶服務環節,伍紅紅推動的「全流程透明化」機制頗具女性領導特色。她要求團隊強化線上對接:「客戶能實時參與產品開發,確保最終產品符合預期。」這種以信任為核心的模式,不僅加快了產品落地速度,更提升了客戶忠誠度。
談及未來三年規劃,伍紅紅的佈局兼具產業深度與資本高度:持續加大智能設備投入,豐富數據庫資源,最終讓萬暉從「產品製造商」轉型為「智能解決方案供應商」。「我們的目標是讓數據成為『生產力』—— 不僅服務自身,還能為行業提供標準。」這種穩健擴張路徑,正契合資本市場對「可持續增長」的偏好,為企業打開更廣闊的估值空間。
結語:女性領航者的「柔實力」與資本價值共振
伍紅紅的領導經歷,重新定義了傳統製造業中女性的角色 —— 她以數據為筆,以智能為墨,在男性主導的工業領域繪出了一條獨特的升級路徑。其實踐證明,女性管理者的細緻洞察、風險平衡能力與生態思維,不僅能推動企業效率躍升,更能為資本市場提供穩健而富有想象力的投資標的。
正如她所言:「製造業的未來,不在於機器取代人,而在於人與數據的協同。女性企業家的價值,正在於找到這兩者之間的黃金平衡點。」